杂谈

逻辑的基本常识和如何学会有逻辑的看新闻

我弃用微博的一个很大原因就是他们既认为自己理解到了,又喜欢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别人,而且不接受批评。最关键的,他的结论是别人的结论,而得出这个结论的过程,却是千疮百孔,毫无逻辑。

本文只是希望读过这篇文章的朋友能够清醒一点,不要被这些文章带偏,当然,能够有自己的思考那是很不错的。如果你完全看不懂,也不想看这篇文章,那至少,记住这句话,学会用批判的态度读每一篇报道。

多图预警警告,鄙人也只是因为考研要考199管理类综合科目,所以对逻辑略知一二,本文也不会长篇大论的讨论逻辑啥啥啥的,而只是从真实的新闻入手一步步教你如何“对敌”,读这些新闻,然后再提示下这是逻辑的某某方法而已,当然文章后面我会把我当年做的笔记贴出来,如果对你有用的话那最好不过了。

首先,解答一个问题,为什么我们需要用批判的态度读每一篇文章。

——是因为写文章的人和我们不同。他会或多或少夹带一些“私货”,来达到他的目的,可能是经济方面的,可能是政治方面的,可能是心理方面的……

而我们需要能筛选出这些“杂质”,透过最朴实的客观事实,来自我导演,推出一个“最有可能的真实”。

不然,你很有可能就被他利用,形成他想要的舆论导向,达到他所希望的目的。

人们造了很多词来形容这种状态:狂热、盲从、跟随、麻木。你觉得这种状态好的话你可以右上角关闭,本文对你没用。

常见的有偏机构和他们的价值导向:
①资本媒体:资本导向,为了卖更多的货,赚更多的钱,形成资本增值;
②政治媒体:政治导向,为了政权的稳定,和更大的政权影响范围和影响力;
③个人媒体:个人价值观和兴趣导向,偏好不一。

这是大的方面,如果个人是作为资本的一份子或者是政治的一份子来发言,那么他的媒体就是资本/政治媒体,仅仅是和这些没有利益关系情况下的发言才是作为个人媒体的发言。

认清了媒体的常见类型,那么你在看他们的新闻时,就需要格外注意看他们是否有这方面的动机,比如,一个资本媒体在说摄入脂肪的坏处,而他很可能是卖减肥用品或者脂肪的替代品(糖、水果、蔬菜)之类的资本家,你就需要格外注意;一个政治媒体在宣传一个全民化的口号,而这很可能是对外扩张而做的舆论准备,或是巩固权利的洗脑手段;一个激进的文革分子在长篇大论的讨论文革时期的建设成就、外交成就、军事成就,那么他的目的也是昭然若揭。

贴一张也许你看过的图(主要是给没看过的人看的),看下你处在哪个阶段——

逻辑,说白了就是因果关系,世界和宇宙是否有因果(即真实的因果存不存在)我们暂且不讨论,因为人类创造的语言是有因果的,所以形成了简单的逻辑。
你看上面的这句话:“因为人类创造的语言是有因果的,所以形成了简单的逻辑。
这就是逻辑最基本的表达形式,就是因推出果。我们抽象下,表示成P→Q的形式。
其中,P:人类创造的语言是有因果的,Q:形成了简单的逻辑
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如果没有简单的逻辑,那么人类创造的语言就没有因果。
即“非Q→非P。这就是逻辑最基础的东西。

后面全是看新闻的环节了,也不理那种看起来很舒服的顺序了,时间有限,想到哪儿写到哪儿,因为马斯克给了我启发,如果你想要做,那就去做,用现在最好的状态去做。

下面来看一个新闻(基本都来源“廖保平的思想国”,因为全是图比较方便):

你是不是看了新闻觉得我们可以不带氧气,直接去火星就能呼吸了?
错!
首先文章刻意规避了,产生氧气的条件(没有说需要多少火星空气,反应机制造5G氧气消耗的能量、时间等),但是这个新闻还是比较客观的,它其实给了我们不少暗示——4名乘客需要25吨氧气,他报道只说成功做出5克,如果很轻松为啥不多做一点,报道数字也会好看些,还有就是“如果成功加大转化气体能力”,说明现在转化气体能力不行,不实用。至于多么的不实用,不行,这篇报道选择了忽略,只是给了人们一个对未来美好的想象空间。

我们继续:

这玩意看多了就来气,如果你觉得很牛逼,欧草,中国疫苗就是牛。你可以耐心看完我的分析。
“很多”这种词语,在逻辑里表示“有些”,很多,有好多,不确定,50000个人多吗,我可以说很多,“西方”是哪个西方,中国的西方是美国,他不说美国说西方,说明大概率不是美国人飞去阿联酋打中国疫苗吧,我们就假设就是中国的西方:美国人,19年美国人口3.282亿,那么0.01%的美国人飞去阿联酋打了中国疫苗,他牛逼吗?而且这根本不可能吧,因为此“西方”非彼“美国”,此“很多”非彼“5万”吧。
结论,表示“有些”的虚词,基本全都不可靠。
还有这句话包含了一个隐藏新闻:他说的“西方”根本不接纳中国疫苗,所以这些富人才会跑到阿联酋打中国疫苗啊。那么为什么不接纳呢,除了各国政治因素外,恐怕还与有效率、过敏反应、存储条件等等有关吧,去医院简单问一下就知道,中国疫苗要打3针,外国疫苗普遍是1-2针,最终的疫苗有效率是1-(1-有效率)^针数,需要达到80%才算勉强及格,反推一下,就是中国的只有50%左右,然后打的次数越多,越可能发生不良反应,所以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也是最大,所以你还觉得牛逼吗?
这个配图完全是毫无逻辑关联而言,什么叫“越原始的东西他好像越管用”,这种东西在做逻辑分析的时候就是干扰项,读新闻的时候我建议你直接忽略,他并不是P→Q的形式。

继续继续:

两层意思:其他国家反对的时候,越方可以自己反对;其他国家不反对的时候,越方也可以自己反对。反正,不跟着反对就好。
以后如果真的反对了,我想大概率媒体会这样报道:越方背信弃义。讲真,他还真没有,只是耍了一个逻辑的流氓而已。

这叫以偏概全,是政府媒体常用的手段,这是海军的尊严,不是中国人的尊严,中国人的尊严是对所有中国人都有用的东西,物价、房价、医疗、养老、交通、全民素质、环境生态、基本工资水平……没打仗的情况下,投入国防,展开军备竞赛,多造几艘军舰航母,是对全民没得收益的,反而加重了税收负担。

下面贴一篇文章让你加深下对这个逻辑知识的理解:

昨天有一个朋友问我这样一个问题:“面对美国的打压,我们应该怎么办?”
我觉得他这个问题太没逻辑了。因为其中两个重要的概念都不清晰。首先,“美国的打压”是一个不清晰的概念。因为美国的同一个措施,在你看来可能是打压,在我看来可能是机会。比如,美国如果限制了某一个产品出口到中国,但如果我是同一个产品的国内生产厂家,那么对我就不是打压,而是利好了。
另一个不清晰的概念就是“我们”。我的这个朋友的资产绝大部分已经转移到美国了,他的子女也在国外,只有他自己在国内有一官半职。那么,他说的“我们”是指谁?至少不应该包括我。因为国际上某一种形势的变动,对他的影响与对我的影响完全不同,那么,我们要采取的对策也应该完全不一样。这样分析“我们”还有什么意义?
同样,如果你拥有的权力、资产、名声、职业等方面与我相差千里,那么,你和我是否应该用共同的策略来应对某一个形势?
有可能某种形势对我是危机,对你可能就是商机。我担心的是,打仗的时候,你把我当成“我们”,要我冲锋陷阵。一旦把敌人打跑了,你就不把我当“我们”了,我也分不到胜利成果。也可以理解为:战时把我当主人,平时把我当仆人。那我是不是太傻?
所以,当有人用“我们”的名义来号召我做什么时,我首先会警觉地分析:我和他是不是有共同的利益、责任、权力。如果这些方面我们根本就不一致,甚至有些是对立的,我可能会对他说:“你可以摸石头过河,我还是坐船过河算了。”
在企业管理和人际交往中,当我发表我的意见时,我也不太喜欢用“我们”这个概念,因为我的意见只能代表我。如果说错了,我一个人负责。我不能将我的想法强加于人、用“我们”这个概念来剥夺他人的独立思考和观点表达。

我们继续哈:

两层意思:俄国打了,说我不是有意的;中国支持俄罗斯。
你细品。

只禁止了“有些”,新闻后面加句话,这样写是让你觉得禁止了“全部”,达到让你认为日本不讲道理的思考倾向。
首先1975个种子,有具体的数,他就表示“有些”,而且这明显不是标题所谓的“新品种”,也是常用的偷换概念,而且禁止明显也不是真正的禁止,只是说未经许可不行,但是出国贸易有多少是未经许可的呢?你以为现在还是海盗时代呢?所以这根本不是新闻,对正常的商贸活动根本没得影响得。
你看懂了嘛?

目的是什么?
他这么做有什么好处,这就是我们看新闻需要探求的因果,他一个老人,如果不是受到了心里不能接受的冤屈,而且走正规法律程序走不通的时候,才会选择网上发帖吗?贪污亿元以上才有可能判10年以上,你再对比一下。这不是蠢就是执着和个人价值的追求。
还有为什么判刑,这个文章其实也有隐晦的交代(全是个人推测,如果轻信,后果自负),首先是这些罪名只是符号,可以忽略,最关键的,他的举报人,是政府和领导,其次,他并非赞扬,而是检举对抗,最后,阅读量656万余次,其中可能有些不应该看到这个新闻的人看到了,才有了这个新闻。
那么你认同吗。

看一个高级点的:

文章讨论的是不能用离婚率/结婚率来表示当期的离婚率,没错,确实不能,这不符合逻辑,确实如他所说的,这两个人群的分母不一样,但是他的文章想表达的意思却是洗白离婚率高的事实。
我们同样可以简单推理:不能用离婚率/结婚率来表示当期的离婚率→当期离婚率不高。成立嘛?
离婚率都摆在这儿,已经很高了,还不高,你这儿讨论半天就为了绕些概念来推翻既定事实,是不是太看不起群众的智商了,还真的,中国人不学逻辑,轻易就被骗了。

累了,就写到这儿吧。常用的手法就是集体和部分混淆,偷换概念,因果根本不存在这种。

贴下当年总结的笔记,主要是应付考试:

直言判断标准形式:
所有S都是P,A(两种图,S=P,S包含于P)
所有S都不是P,E(一种图,S和P分离)
有的S是P,I(四种图,S=P,S和P交叉,S包含于P,P包含于S)
有的S不是P,O(三种图,都不是,P包含于S,P和S交叉)

直言判断非标准形式:
没有……不……=所有……都……
没有……=所有……都不……
不都=有的……不……
都不=所有……都不……
不P不S=所有S都是P

联言判断常用形式:
并且,和,但,而,兼得,既……又……,不但……而且……,虽然……但是……
干判断为真,肢判断一定为真。
肢判断有一假,干判断为假。

相容选言判断常用形式:
或者……或者……,可能……也可能……,也许……也许……,不是……就是……,至少有一个
否定必肯定,肯定不确定。

不相容选言判断常用形式:
要么……要么……,……二者必居其一
否定必肯定,肯定必否定。

常见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标志词:
如果P,那么Q。
只要P,就Q。
若P,则Q。
所有P都Q。
一P就Q。

只有Q才P。
没有Q没有P。
不Q不P。
必须Q才P。
除非Q才P。(除非Q,否则P)(P,除非Q)——非P→Q
非P→Q(除非P,否则Q)

假言判断的等价判断:P→Q=非P或者Q(否定前提或者肯定结论)
假言判断的矛盾判断:P→Q~P且非Q

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等价形式:P←→Q=非P或者Q 且 非Q或者P
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矛盾形式:P←→Q~P且非Q 或者 Q且非P

模态判断的四种标准形式:
①必然P
②必然不P
③可能P
④可能不P
A E
I O
①④,②③——矛盾关系:一个真来另必假;一个假来,另必真。
①②——上反对关系:同假不同真,至少有一假,一个真来另必假;一个假来另不知。
③④——下反对关系:同真不同假,至少有一真,一个假来另必真;一个真来另不知。
①③,②④——大的真来,小的真;大的假来,小不知;小的真来,大不知;小的假来,大必假。

模态判断常见等价变形:
不可能=必然不
不必然=可能不

求因果关系五法:
求同法;求异法;求同求异并用法;因果排除法;共变法。

直言三段论:
有且仅有三个不同概念;
两个否定前提推不出结论(前提至少有一个肯定);
两个特称和单称推不出结论(都是全称,或者有特称单称但是一句在前提一句在结论)
全称:所有S(不)是P
特称:有些S(不)是P
单称:比如我

或广且窄,且同至少一假,或同至少一真。

①P ②P且Q——②包含于①
①P ②P或Q——①包含于②
①P ②非P且Q——至少一假
①P ②非P或Q——至少一真
①P且Q ②P或Q——①包含于②
①P且Q ②非P或Q——①包含于②
①P且Q ②非P或非Q——矛盾关系
①要么P要么Q ②P或Q——①包含于②
①P或Q ②非P或Q——至少一真
①P且Q ②非P且Q——至少一假

假言判断命题综合:(有单件变或,没单件变推)
①只有“或”与“推”,通常“或”变“推”
P或Q=非P→Q=非Q→P
②有“单件”和“且”,有无“或”,推都要变“或”
P→Q=非P或Q

两难推理:
①P→Q;非P→Q Q一定为真
②P→Q;P→非Q P一定为假
③P→A;非P→B A或B为真

假言三段论:
①前提:非Q(否定形式),结论非P(否定的形式),补充前提:只有Q才P
②前提P,结论Q,补充前提:如果P,那么Q

负判断的等价转换原则:(去掉并非后,按照下面的变化,动词前面加否定)
所有——有的
有的——所有
必然——可能
可能——必然
是——否
否——是

必要条件(A是B的必要条件):没有A必然没有B即是必要,没有A同时也有B即是不必要。B→A
充分条件(A是B的充分条件):有A必然有B即是充分,有A同时没有B即是不充分。A→B

假言判断命题综合:
①如果M,那么N,那么Q=(M→N)→Q=(非M或N)→Q
②如果M,如果N,那么Q=M→(N→Q)=M且N→Q
③如果M,那么N,除非Q=M→(非N→Q)=非M或者(N或者Q)
④如果M,那么N,否则Q=M→(非N→Q)=(M且非N)→Q;(M且非Q)→N

论证与论证评价:
分析并罗列出前提和结论的主语和宾语。以及限定词。

假设:
(1)加非验证
(2)保障因果
因:人的免疫系统,果:抵御心理疾病
①因果不倒置:心理疾病不会影响人的免疫系统
②没有他因:没有别的方式或系统帮助人们抵御心理疾病
③无因无果:没有好的免疫系统,就不能抵御心理疾病
(3)求同找差(逆差)
(4)方法可行

谁重复题干原话,原概念是啥就选谁。

小作文——
找出结论和论据。
(1)概念,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;
(2)有无明显的逻辑错误;
(3)该论证的论据是否支持结论;
(4)论据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。

模板:
《不可行的可行性分析》
上述论证通过……,得出……的结论。然而,该论证过程是值得商榷的。

……通过……,得出……结论。该论证过程显然有失偏颇。事实上……,例如……,因此,论证者无法得出其提出的结论。

综上所述,论述者既不能……也不能……,因此,……,这个愿望(计划,预测)不一定能够实现,他们应该寻求其他的解决方法。

常见的逻辑谬误及表达公式:
1.不当假设
上述材料由……推出……,显然是不当的假设……。然而……,因此该论证是欠妥当的。
2.因果类错误
因果无关,存在他因,存在他果
(1)因果无关
论证者通过……这一前提,得出……结论。看似很有道理,其实两者并不相干。因为(相关性并不代表因果性)……。论证者要加强论证,还需提供更为合理的因果关系。
(2)存在他因
该论述只指出多个原因中的其中一个为事件主因。……之外,还可能有其他原因,例如……,但他们和材料中所指原因一样,不一定是主因。
(3)存在他果
论述者认为在……的前提下,就会肯定地推出……的结果,论述者对于结果的考虑显然是欠周全的,在该情况下,有可能还会存在……的结果,则与论述者认为的恰恰相反,因此,论述者还需要进一步论证其结果的必然性。
3.类比不当
(关键在于找出两种事物的不同之处,并言之有理地表达出来。)
论述者由……不必然推出……状况。因为……都是不同的。
4.混淆概念
(注意相同概念在不同环境下内涵不同,或不同概念包含同一内涵,比如绝对值和相对值)
上述材料中的……与…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,前者代表着……,而后者代表着……,在概念界定不清的情况下,论述者的论证显然是不足信的。
5.条件关系类错误
(关注充分、必要、充要条件关系)
上述论述显然错误地使用了条件关系,因为……。例如:……,因此,论述者还应该正确分析相关关系。
6.以偏概全、轻率概括
……只是……总集合中的一例,……不足以代表整个……的现状。
7.集合体性质误用
(集合体具有的性质不必然为组成集合体的每个个体所具有)
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,其构成部分未必具有。集合体与其构成部分之间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。题干论证由……(集体)所具备的特征和属性,从而推出……(个体)具备同样的特征和属性,显然是欠妥当的。

不当假设
不当类比
概念混淆
条件关系错误
以偏概全
集合性质误用
因果类错误

留言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